器物之美,不止在于制作的精良或别致,更在于承载!
每个物件,都承载着它的故事,它在你眼前,你就能感觉到它的内涵,它背后的故事,它在那里不动不笑,不哭不闹,你却能感受到它与制作它的主人共同传递出来的悲喜。
苏打烧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关于它起源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在当时,窑匠们在海边收集了很多的柴火准备烧窑,烧窑的时候,意外地获得了非常特殊的烧成效果。于是去寻找中间的原因,原来是木头被海水浸泡之后蕴含了大量的盐分,所以颜色变得光怪陆离。
当时德国特别流行腌制小黄瓜,这些腌过泡菜的木桶用完后需要处理,窑匠们把它们收集起来当作烧窑时的燃料。结果就是收获了精美的瓷器,并且发现了原因所在——木桶吸收了大量腌制泡菜时所使用的盐。
两个故事也许只有一个是真实的,不过无论历史的源头是哪一个说法,这种烧制方法的出现都给现代陶瓷艺术增加了一道绚丽而明亮的风景线。
早在1400年的德国,就有了相关的盐烧记载。当窑内烧到高温时,即二氧化硅熔的时候开始向窑内撒食盐。而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NaCl在高温下会分解成钠和氯,钠和二氧化硅结合生成釉层。不过随着这种反应,会有大量氯气产生,而氯气是有毒的,对空气和窑工有很大的危害。直到上世纪60、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尝试用苏打烧取代食盐。
苏打的浓墨重彩本是极难驾驭的,但是苏打烧器物,并不会因为她绚丽的色彩而掩盖住自身素净的气质。
苏打窑一般需要十几个小时来完成一次烧成,由于使用可燃气体作为主要热源,升温相对比较稳定,当温度达到960℃时窑内的气氛开始还原,再经过几个小时达到高温状态之后,就可以打开喷射口将液态的苏打通过钢管喷入窑内,同时窑内的砖块在之前吸收的钠也会被再次释放出来,一起和烧制中的作品充分融合,使得器物表面的釉色有了更加炫丽的变化。